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04-16 11:11:58作者:来源: 访问量: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31230日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何 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重返全省十强、冲刺全国百强”目标,众志成城,团结拼搏,较好地克服了经济下行和严重旱灾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可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8亿元,增长39.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达21亿元,增长40%以上。第三次经济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工业经济总量保持襄阳领先地位。全年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增长19.5%,总量稳居襄阳各县市之首;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9.8%。企业成长工程取得实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达到280家;新增亿元企业23家,达到146家;10亿元企业达到7家,立晋集团、润阳公司等9家企业跻身襄阳百强。主导产业得到壮大。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等主导产业产值预计达580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成为全市首个300亿产业,保持“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和“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地位。特色产业园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建立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其中汽车零部件(特种车)产业园已被襄阳市挂牌命名。产学研合作取得新进展。先后与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杰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共建“襄阳生物质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四海公司、章正公司在武汉四板市场挂牌。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推进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129个,其中5亿元以上12个。已开工项目68个,其中亿元以上39个。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丹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美国查斯博装备制造、台湾卿鼎动力、江西林达汽车轮毂、苏州锐志视迅电子材料、荆楚星改装车等一批项目纷纷落户。对重点招商项目尤其是177个历史遗留招商项目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协调,成立了“帮你办”项目服务机构,项目秘书制得到较好落实。

(二)“三农”工作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农业经济稳中有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竞争性立项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一张国牌。粮食生产克服严重旱灾影响,依靠夏粮、马铃薯等,总产稳中略增,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玫瑰种植完成一期计划,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通过省级验收,6个农产品品牌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19个粮油产品获得省级以上放心品牌,“三品一标”认证达65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取得新进展,连续七年被评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市)”,获“创建湖北省畜牧强县(市)”第三名。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枣阳受水区项目正式立项;全年实施八大类、116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4.9亿元;新修通村公路238公里,启动枣蔡路改扩建,实施寺沙路吴店镇区段大修,基本完成太王路改造;完成徐寨、吉河两座变电站扩建;农机总动力达142万千瓦;完成4万亩高产农田建设,全面启动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3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和18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启动2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4个重点社区已初具规模;兴隆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环城村庄连片整治项目和宜居村庄、生态示范村、绿色家园示范村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已经启动。“三万”活动成效明显,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建设扎实推进,被国家确定为标准化试点。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流转土地51.3万亩,规模经营40.7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36家、家庭农场262家。落实农村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效明显,农村“三资”管理更加规范,“一户见全组”的惠农补贴模式在全省推广,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枣阳获得全省“三农”工作考核县市第一名。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旅游业取得新成绩。汉文化产业园、玫瑰海、大仙山、无量祖师殿、熊河游客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白水寺积极创建4A级景区,雕龙碑遗址保护工程通过国家立项。物流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百盟物流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完成80%,欧亚达家居博览中心和啤酒文化广场建设已经启动。农村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新网工程”新增网点52个,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299个。生产性服务业得到新发展。摩擦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荣获“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称号,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升级为省级企业孵化器;全市拥有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20件、知名商标24件。金融信用县市品牌效应得到放大,推出了“助保贷”、“小微企业贷款”等金融新产品,信用社改革基本到位,汉口银行、中信银行入驻枣阳步伐加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百亿大关,全年累放资金85亿元。商贸服务业进一步提档升级。万象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快速推进,完成东园集贸市场升级配套,商业品位得到提升;消费市场更加活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亿元,外贸出口达1.66亿美元。

(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强化规划引领,基础项目先行建新城。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镇为单位编制了村镇发展规划,同时编制了新城区新园区控规和中兴大道、尽水广场、尽水公园、沙河沿岸的景观规划,以及城市管线综合规划、户外广告布点规划等。在规划的引领下,投资7.6亿元组织实施了建设东路、襄阳东路、东二环、复兴大道、民族西路、西三环北段等21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硬化、亮化20条背街小巷,西三环桥即将通车,文化新区“三纵七横”、产业新区“六纵三横”的循环路网基本形成。依法稳妥推进拆迁工作,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有序进行。小北街、前进路、书院街等老城区改造升级项目进展顺利。强化功能配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绿满枣阳”行动初见成效。完成人民路南段等8条干道绿化配套及吴店高速路出口节点等20多处亮化工程。推进沙河治理,建成东城公园和尽水公园下沉式广场等10个游园节点。建设“公仆林”、“乡情林”、“企业家林”287亩,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优化调整了公交线路,延长了运营时间,新建改造公交站台73座;完成一水厂和城区加压泵站扩能改造,实现了一水厂与二水厂连通,改造了杨坡泵站,提高了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和抗灾能力,供水管网逐步向吴店镇延伸;三水厂开工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新增城市燃气管网20公里,完成了新加气站项目前期筹备、吴店镇镇区中压管网设计;3240套政府还建房交付使用,新型墙材推广应用实现全覆盖。克服政府融资平台受国家限贷政策的影响,广辟融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12.6亿元,保障了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强化城市管理,项目式推进城市形象提升。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对环卫、绿化养护、基础设施管护、公厕建设、查违控违等实行项目化管理,查禁城区载人机(电)动三轮车工作措施得当,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禁麻”工作一举成功。领导包街、门前“五包”等制度得到落实,城市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争取就业专项资金3087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00万元,新增创业主体1.2万个,增加城镇就业1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提标政策得到落实;五项社会保险扩面2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9.7%12.6万名60岁以上参保人员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消起付线和日封顶线,门诊报销比例和住院报销比例稳步提高;低收入家庭认定建档工作已经完成,5.3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争取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3亿元,成功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示范县市;农村福利院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设养老福利机构,一批民办养老服务项目进展顺利;改造农村危房1528户,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140套,建成保障性住房875套,3090户困难群众享受廉租房租金补贴。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学前教育稳步发展,改造、装备60所农村中小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公立医院改革按要求实施,一医院新院项目按计划推进,中医院扩建项目已经启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并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次获批国家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建成全省首家小麦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帝乡大舞台”主题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广场活动蓬勃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七届运动会;“以村为主”的人口与计生工作机制在全省推广,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面落实,枣阳荣获“全省生育文明先进县市”称号。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绩,社区“五大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基层平安创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天网工程”扎实推进,“平安枣阳”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深入,“六五”普法通过省级中期验收,枣阳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狠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三查一促”活动,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万多处,省挂牌督办的光武市场重大火灾隐患通过关闭得到彻底整改,对非煤矿山、燃气供应站点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麻纺厂、真龙水泥厂、自行车厂等一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粮食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信访大接访、领导包案制及大调解机制得到强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六)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加强与群团组织的联系,政府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开展“帮你办,我来办,马上办”、“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治庸问责和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改进工作方式、服务方式和奖惩方式,精简、压缩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55项、审批环节380个,对公务人员实行即时记功、即时问责,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强化行风评议,严格财经纪律,规范预算审批程序,认真落实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制度。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完成了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工作。调整完善了市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经济发达镇试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农村水管体制、市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监察机构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落实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政府的公信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民防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物价、移民、机关事务、邮政通讯、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史志、档案、工会、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保密、老龄、扶贫开发、气象、驻外机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团结奋进,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枣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枣阳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较多矛盾和困难:一是发展不够、市场主体不活仍然是首要问题;二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三是人才、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加剧,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四是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社会管理等,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五是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关于2014年工作

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枣阳实现“十二五”目标和“重返全省十强”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更加坚定发展的信心,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以“重返全省十强、冲刺全国百强”来定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在应对挑战中抢占主动,在克服困难中增创优势,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稳中求进,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招商引资,全力以赴壮大产业,坚定不移保护生态,推进城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加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14年政府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外贸出口额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1%,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物价调控、节能减排、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土地管理等约束性指标,经济总量不断接近襄阳的六分之一,综合实力继续向“全省十强”迈进。重点改革事项按照上级的部署取得突破,符合枣阳实际的改革,不等不靠,创出特色。

(一)以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为抓手,推动工业转型发展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招商引资既要重总量,更要重质量;既要注重项目招商,更要注重产业招商;既要注重全员招商,更要注重专业招商。要提高项目落户门槛,加强对投资强度、产出率的考核,着力引进技术、品牌、资本、管理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项目,培育优势企业,形成优势产业,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盯世界五百强、中国百强、行业十强企业,力争引进单体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35个。全面落实项目秘书制,充分发挥“帮你办”作用,加快项目落地及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达产受益率。重点抓好钒钛科技产业园、汽车科技园、装备制造产业园、节能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根本性措施。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抓好枣化公司搬迁转产、立晋公司普钢转特钢、万通公司10万锭精纺等33个、总投资40亿元的技改项目。全年新增亿元企业40家、10亿元企业5家,争取百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高标准规划建设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认真落实“一个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规划、一个专业化公司、一支专业管理团队、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五个一”推进机制,积极落实配套政策,实行路线图管理,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二)以规模经营和提高抗灾能力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扩大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抓好25个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创建,确保粮食总产达到29亿斤,进一步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地位。继续推进全省畜牧强市创建活动,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体系,新增襄阳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5个。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科学、合理、有序流转,规范运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力争全年新增流转土地14万亩,规模经营13万亩,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50家、家庭农场350家。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抓好优质桃、烟叶、蔬菜等传统特色农业种植,继续发展玫瑰产业,再扩大面积5000亩。重点抓好玫瑰产业园和中兴公司粮食深加工、三杰公司紫薯深加工、傲农牛产品加工等在建项目,力争再引进1-2家投资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1-2个农产品知名品牌,巩固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地位。

三是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动对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枣阳受水区项目,着力抓好大岗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石台寺泵站更新改造、33座一般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完成1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100公里通村公路、10座危桥改造和110千伏北郊变电站建设,适时启动枣刘路改造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力度,完成人工造林4万亩。

(三)以商圈建设和文化旅游为抓手,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推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以商圈建设引领城市商业业态升级,合理编制《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促进新城新区商业中心的形成。加快消费特色街区建设,促进休闲娱乐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努力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加快市场体系完善,优化农贸市场布局,逐步取缔马路市场。推进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确保百盟商贸物流一期专业市场正式运营,加快推进百盟二期工程建设;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要求,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抓好市级粮食中心储备库、市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6个粮食骨干收纳库及17个放心粮油连锁店建设。加快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努力把供销合作社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枣阳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战略,高标准修编《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强乡土文化研究,全力打造汉文化、玫瑰文化两大品牌,抓好汉城汉宫及城墙建设,力争“中国汉城”部分对外开放、玫瑰文化园基本建成;大力推进景区创A工作,力争白水寺建成4A级景区。建立和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巩固“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地位。加快培育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管理,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具有枣阳特色的黄金租赁业务、农户汽车运输链式担保贷款、新农村建设房屋按揭贷款等融资模式,探索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新平台,不断扩大融资总量,力争全年贷款净投放总量突破100亿元。

(四)以功能配套和管理创新为抓手,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强烈的文化意识规划城镇、建设城镇和管理城镇。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区交通、燃气、市场布局等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各类设施用地,引领城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二是强化城市建设力度与精度。以加快产业落地、加速改善民生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发展大道东段、人民路南延、和谐路东延等新区道路配套,以及前进路、南阳路、民族西路等老城区道路配套改造,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三水厂建设,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完成王湾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加大公共服务类项目投入。改革公交管理体制,优化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行;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加快公厕建设改造力度;完成5000套还建房建设;完成博物馆和城市印象馆装修,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心、汽车客运中心、医院、学校等配套建设,提升城市能级。继续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深化“绿满枣阳”行动,打造重要景观节点、特色景观道和主题公园。高品位实施沙河及两岸改造,打造城市核心休闲景观;启动老城壕、东西冷水沟改造;完成前进路等4个小游园建设,打造“出门见绿、满城皆景”的生态景观体系。三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整治城区交通秩序,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和旧城改造秩序,巩固八大专项整治成果。积极开展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化城市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强化领导包街、门前“五包”,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楼栋、文明市民”创建活动,倡导全民共管理念,以市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内涵和形象的提升。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强化规划引领调控作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推动城区和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办好兴隆镇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其他镇(办、区)各建一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放开城区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切实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和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产业特色的美丽城镇。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和空心村问题,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抓手,探索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和公共事业体制改革。围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优化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建立审批事项动态清理工作机制,实现行政审批再提速。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科室制,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经济发达镇试点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搞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整合市卫生、计生部门的机构与职能,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转企改制工作。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围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推进财政预算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扩大财政支出资金重点评价范围,力争2014年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预算资金占本级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的比例不低于30%。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节约财政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保民生、保发展上。探索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扩大范围、提高占比。大力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继续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把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财政预算。

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创新。探索建设用地和矿产开发管理利用新机制。坚持全域规划、整镇推进理念,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补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六)以便民利民为抓手,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各类创业主体2000个,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各项政策,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到位。狠抓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争创全省“救助管理规范化示范市”;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不断提高参保群众的受益率;争创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管理先进县市。

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事业。启动科技惠民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地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文化圈;坚持文化“三下乡”,打造“帝乡大舞台”文化品牌,深化“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优化中小学布局,继续改造、装备农村中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城市新区中小学新建工程,启动职教中心新址规划建设,新建兴隆镇二小和吴店镇二小,力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基本完成市一医院搬迁,加快推进市中医院扩建,完成兴隆中心卫生院新院、吴店中心卫生院病房大楼建设,启动熊集卫生院新院建设。完善人口与计生“以村为主、属地管理、群众自制”机制,普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社会治理观念,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加快社区规范化建设步伐,完善社区“一站四化”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公共服务、文化、医疗、警务等管理服务机制,全力打造安居、宜居、乐居的生活环境。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健全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对接机制。深入推进“法治枣阳”、“平安枣阳”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全面提升法治城市建设和依法行政水平,争创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市)”。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防控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执法力度,启动化工工业园建设,集中整治一批群众反映强烈、违法行为恶劣的企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药品电子监管全覆盖。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2014年,市政府将着力办好以下十件实事:

1、在城市新区新建6座公厕,改造老城区32座公厕;完成产业新区和开发区神驰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建设,在城区新增垃圾容器400个。

2、完成尽水广场与尽水公园一体化改造和啤酒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建设。

3、再硬化、亮化20条背街小巷。

4、改造城市棚户区2200户,新建公共租赁住房600套、3万平方米,新增享受住房补贴家庭300户;改造农村危房1500户。

5、启动市儿童福利院建设,至少完成立项、审批、选址等前期工作。

6、进一步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扩建5家农村福利院,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0个。

7、启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至少完成规划、设计和腾地工作。

8、实施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标准化升级改造,补光率达到75%,新增390A类探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件以上、法律援助事项5000件以上。

9、新修接通农村断头路50公里,改造危桥10座;完成316国道绕城公路和沙河大桥建设工程。

10、完成市屠宰场搬迁。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理政。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首当其冲。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整体谋划,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建立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行政体系,全面提高政府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是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涉及民生的执法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权向基层下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探索建立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执法案件审查、处罚案件审批和备案制度,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完善行政复议和应诉衔接机制,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认真办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三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为民谋政。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和“三万”活动,深化行政服务品牌创建,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做到面对面解决问题、实打实为民办事,使群众的呼声、意愿和诉求真正成为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导向,把回应群众期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廉洁从政。全面、坚决、彻底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深入治理“四风”问题,要让干部从心底里把党纪政纪当成高压线、警戒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襄阳市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一系列精神,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深入开展纠风治乱,搞好行风评议、行风热线、电视问政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活动。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勤勉务实、廉洁奉公、信守承诺,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的感觉是:困难比预料的多,成绩比预想的好;展望新一年的工作,机遇和挑战仍然并存,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们坚信,有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科学发展的步伐,任何压力都动摇不了我们“重返全省十强、冲刺全国百强”的决心。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永不畏难的顽强斗志、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励精图治谋发展,创新突破争一流,努力创造枣阳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