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枣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4-04-15 17:32:52作者:来源: 访问量: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枣阳市站在快速发展、实力增强的新起点上,实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枣阳市县域经济厚积薄发,实现率先崛起、再创辉煌的重大机遇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枣阳市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枣阳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人促事这条主线,紧扣发展经济、富裕人民两大主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新环境塑造三大历史性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立市、实干兴市、合力建市四大战略,牢固树立人本化、市场化、外向化、人文化、生态化五大理念,努力建设实力枣阳、活力枣阳、魅力枣阳、和谐枣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转折中转型、在奠基中奋进、在实干中崛起,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全是上下发展精力最集中、发展氛围最浓厚、发展后劲最坚实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10.1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可比价年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50.92亿元,可比增长5.0%,第二产业91.8亿元,可比增长29.2%,第三产业67.4亿元,可比增长15.4%;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1.119.939.0调整到2010年的24.243.73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亿元,年均增长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57亿元,是2005年的7倍,年均增长4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1.25亿元和54.45亿元,是2005年的2.28倍和2.3倍。全市获得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全国果蔬无公害生产十强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省金融信用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成就突出。全面落实了免征农业税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粮农直接补贴办法,完善和规范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机制,推进了农村土地二轮延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化解乡镇不良债务。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已有31家企业获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比十五时期增加10家,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470万美元,是2005年的4.8倍,年均增长36.9%;。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完成了中兴路、人民路、新华路等35条城市主()干道改造、新建、配套建设工程,总长111公里;形成了以书院街、建设路、民主路等为横轴,以人民路、新华路、光武路等为纵轴,以中兴路、西环路为辐射圈,背街小巷交错分布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城市供水排污事业不断发展,铺设城区供水管11公里,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日处理6万吨污水处理场投入运行。开展城市河道生态治污工程,完成沙河两岸截污主管渠工程、污水处理厂、第二滚水坝工程、河道清淤及护坡工程、两岸道路景观工程。形成了点、线、面、带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绿化面积达78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29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30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均有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城乡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总量达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农村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转移就业17万人。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得到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土地、环保、计划生育三大国策得到有效贯彻;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经验。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坚持把惠及民生作为最根本的发展追求,坚持把突出重点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从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特色之路。这些经验是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勇攀新高的不竭动力。

——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市始终把干部群众的思想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资源开发,把思想的潜力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谋划力、执行力,增强发展的竞争力、软实力。通过思想的不断解放,在全市形成了一种全新导向:不走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换取眼前经济增长的老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路,不走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弯路,不走只顾干部政绩,不顾群众得实惠的歪路

——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我市结合枣阳的实际,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和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抓人促事这条主线,紧扣发展经济、富裕人民两大主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新环境塑造三大历史性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实干兴市、合力建市四大战略,牢固树立人本化、市场化、外向化、人文化、生态化五大理念,最大限度地把全市上下的心思、精力、凝聚力统一到发展上。

——始终坚持把惠及民生作为最根本的发展追求。我市围绕打造廉洁自律、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政府体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利民、安民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推进法治枣阳平安枣阳建设,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市人民,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始终坚持把突出重点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方法。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按照大招商、招大商的思路,多引项目,多争项目,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进来,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润阳电池、万通棉业、元大粮油、雨润肉鸡加工、蓝贝啤酒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落户我市,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面临着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双重考验,面临着强市与富民的双重考验,面临着较快地改变城市面貌与较快地改变农村面貌的双重考验。具体体现在:一是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际。近年来,尽管我市在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全省先进县市相比、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人均还不够高,经济效益还不够好。二是工业化程度不高是最突出的矛盾。从目前看,我市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还不够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发展方式不佳是最明显的制约。产业集群效应还不突出,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有限。统筹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压力很大。四是发展环境不优是最现实的瓶颈。城市特色还不够鲜明,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城市管理还有待加强。五是群众享受的发展成果偏少是最核心的问题。全市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与群众更高的期待还有差距;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够平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基本市情,科学判断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凝聚全市力量,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不断满足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一是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深化和落实,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和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战略的实施,都将为枣阳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的能力越来越强,公共财政用于社会建设的比例将逐年提高,社会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对于我市加强社会建设、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了机遇。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这对于我市在结构调整中扩大总量,在总量扩张中优化结构,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四是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带来的机遇。国家已经把推进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这对于我市抢抓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襄十随城市群发展的机遇,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小城市为支撑,建制镇为依托,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升枣阳城镇化水平,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五是发展的释放效应带来的机遇。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市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积蓄的后劲日益显现,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发展思路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得到创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推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扩大开放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在深化改革中促进新农村全面发展,在改善民生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着重在加快推进城镇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保持跨越式发展的势头。

——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效益枣阳。

——坚持统筹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展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项目的策划、争取和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同时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术与引管理、引要素与引机制并重,坚持经济建设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并举,努力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枣阳。

(三)战略定位

1、城市发展定位。努力把枣阳打造成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中等规模现代田园风光城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汉文化旅游重地。

2、空间发展定位。形成城市形态合理、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与镇域经济两翼起飞,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小城市(吴店、兴隆)三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

3、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城郊农业;形成以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为标志,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现代工业;初步形成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

(四)发展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在全省保持较前位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全襄阳市平均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和全省平均增速,全市综合实力跃入全省先进行列,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县市。

1、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递增18%(其中:第一产业达到70亿元,年均递增14.9%,第二产业达到210亿元,年均递增32%,第三产业达到170亿元,年均递增29%);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646.73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亿元,年均递增21%。

2、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城乡居民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市场化、集约化,民办教育市场主体更加成熟;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防预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文化体育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

3、可持续发展预期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5%;基本农田保持在1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4、群众生活水平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4万人以上,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劳动者在养老、疾病、失业、工伤等方面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进一步健全农村贫困人口救助体系,城镇居民低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运用现有资源、环境、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构建产业创新集群,全面提高产业间关联度和融合度;以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为发展取向,努力形成以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特色化、产业形态集群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七大支柱产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千、百、一工程,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达到75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年突破100亿元,年利税突破1亿元的企业达一家以上 。  

1、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建成食品加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个产值过两百亿的产业集群,纺织、新材料、化工3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及生物1个产值过100亿的产业集群。金红石开采加工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培育成带动全市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食品加工产业。以金华集团、金旭公司、三杰公司为重点,发展小麦深加工产业,十二五期末,年加工小麦达30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以平林米业公司、三杰米业为重点,发展大米加工产业,十二五期末,年加工大米达10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江苏雨润集团、大江公司为重点,发展禽类深加工产业,十二五期末,年加工肉鸡3000万只,实现产值15亿元;以蓝带啤酒、汉光公司为重点,发展酒类加工产业,十二五期末,年加工啤酒20万吨、白酒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以元大粮油、丰宝棉业、憨老乡油脂加工为重点,发展油料深加工产业,十二五期末,年加工油脂40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以双胞胎饲料公司36万吨饲料加工、天融农业大型精粉加工等项目为重点,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15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湖北飞龙公司省级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枣阳市摩擦密封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整合市内现有摩擦密封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以飞龙、兴亚、福星、神虎、华联等企业为主体的战略联盟,争取摩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列入省级工程中心和国家级的试验室,把枣阳打造成全国摩擦材料之都。以福田公司、圣龙公司年产专用车、改装车6万辆为重点,以立晋汽车轮钢及汽车用700号特种钢开发、东环铸造、汽车标准件生产、华厦车轮、建伟200万套车轮等项目为主,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200亿元。其中摩擦密封材料企业等生产企业实现产值60亿元。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立晋公司建成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成为枣阳单体规模最大的企业。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湖北兆丰矿业有限公司、枣阳市鸣峰矿业有限公司生产项目,白水源纸业有限公司DMC法清洁制浆新型造纸项目,中部三农秸秆板业开发项目,四海、华威氟等公司硅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等为重点,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14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以万通公司、丝源公司、云中、正天、大器龙等公司为重点,十二五期末,棉纺锭达到250万锭,形成产量4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布机达到13000台,形成产量6.5亿米,实现产值40亿元;平缝机达到10000台,高速平缝机达到8000台;形成产量2500万件,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化工产业。以金鹿公司、枣化公司、枣阳盐化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氰化物、盐化工、煤化工深度开发扩能;以香江紫荆公司100万吨dmc清洁制浆催化剂和30万吨纸浆生产及新东方化工等项目为主,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100亿元。

——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以润阳电池、三三电器为重点,搞好深圳博尔高性能锂厘子电池及得利电子项目;以武汉安能热电集团公司生物发电项目、湖北创力药业有限公司消癌平片生产线和香菇多糖原料生产线、枣阳市绿满丰测土配肥有限公司有机肥发酵生产线、枣阳市先飞高科农药有限公司8条年产3万吨自动化生产线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医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生物产业。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50亿元。

2、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按照建设大园区,承接大产业的战略思想,以及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统筹推进枣阳经济开发区和吴店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将市级25平方公里工业园和吴店、兴隆10平方公里园区连成一片,打造35平方公里大园区新格局。围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进一步完善工业区规划修编,以规划引领园区建设;围绕十通一平(通路、通电、通讯、通水、去污排水,通暖、工业蒸汽、工业燃气、信息高速公路、天然气、土地平整)要求,加快搬迁整理,加大功能开发,大力推动检测、研发、物流中心和职工住宅、人才公寓、便利中心等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和资源集聚力。坚持特色优势、集聚集约、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强势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技术、做优品牌,加快构建食品加工工业园、机械加工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化工工业园等布局集中、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的一区多园格局,把园区打造成产业优化升级的先导区、创优创新的引领区、集聚集约的示范区、低碳发展的先行区,走出一条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企业集群化的新路。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现代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覆盖面和应用率,重点推广CADCIMS及其他相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设计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善,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实现企业产品各阶段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御风险能力。针对我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单机、单元控制所需的有效方法和装置,以数控数显示为起点,改造现有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研究、引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进行嫁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同时在新产品开发中引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全新设计的光机电结合的一体化产品。在食品饮料业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研究、开发、推广先进的工艺、装备和机电一体化的纺织机械,提高纺织技术水平;推广应用纺织CAD/CAM、服装CAD、计算机分色制版系统。加快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不断扩大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农畜抗菌素、植物源农药及以虫治虫技术等;大力研究、开发、引进应用农副产品储藏、加工、流通过程中的高新技术,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延长储存周期;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灌溉技术;使我市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和节水的现代农业转变。

4、实施小巨人计划。一是提倡企业相互持股,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营、外资企业向骨干企业投资入股,实现企业强强联合。二是优先推荐骨干企业申报国家技改、技术开发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优先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优先配置政府可控要素资源。三是推动实施以树名企、创名品、育名牌为主题的名牌带动战略,力争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品新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5-10个以上,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3个以上。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成长,对于入选全省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企业,积极争取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按照省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选择一批小巨人作为金融、财政、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服务对象,各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城投公司积极为成长型中小企业优先提供信用担保和信贷资金支持,扶持一批效益好、成长性好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骨干企业,推动优势成长型企业裂变发展,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以上。五是按照抓大活小的战略思路,积极推进四海、金鹿、三杰、飞龙等骨干企业体制创新,促进新一轮重组扩张,力争23家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成功上市。

(二)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农村建设置于城乡大系统中来谋划,将农业发展置于工农大系统中来推进,将农民问题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来思考,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市民待遇来对待农民,以城市化理念建设农村,全力以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壮大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环节,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全国乃至全球食品工业的领军企业,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的重要机遇,规划和建设好我市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争取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一是壮大优质桃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建成新市、鹿头、南城、吴店、平林等5个万亩以上优质桃生产专业镇,产区内形成50个水果生产专业村;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小气候和农业设施优势,在新市、鹿头和平林建成500亩高规格优质桃生产基地,建成10个优质桃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100亩。在三个产业区重点建设三大交易市场,即鄂西北水果大市场、枣南油桃交易市场和枣东北白桃批发交易市场,使其逐步成为应时鲜果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加强对汉光牌白桃和四井岗牌油桃等品牌形象的策划,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创立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优质桃的市场占有率,建成全省第一、全国闻名的优质桃基地,叫响中国桃之乡品牌。二是壮大优质粮棉油产业。坚持良种、良法和耕作制度改革并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万吨以上,棉花产量保持在1.5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保持在4.5万吨。全市农产品在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向优质、高效方向转变,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三是壮大畜禽养殖产业。继续实施养殖小区示范和龙头大户带动战略,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发展之路,力争每个乡镇万头养猪场至少达到1家,全市5万头养猪场达到3家,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00个以上,培植各类养殖大户1万户以上,进一步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畜禽养殖大县的地位。

2、突破性发展蔬菜产业。综合考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原菜区征地,发展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要求,以及蔬菜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等三大因素影响,调整和完善城郊、基地、山区三大菜区布局,使我市蔬菜业在满足城乡居民食品安全需求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蔬菜新品种引进、育种、示范推广供苗和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提高蔬菜品种引进推广速度和水平。

3、抓好绿色板块基地建设。按照基础产业基地化的思路,把绿色板块基地作为产业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板块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重点培植十大板块基地。(1)以枣北乡镇为主建立90万亩优质无公害小麦板块基地。(2)以枣南乡镇为主建立60万亩优质无公害水稻板块基地。(3)以新市、鹿头、刘升、太平、杨当等乡镇为主,建立年出栏10万头的肉牛板块基地。(4)以熊集、南城、环城、琚湾等乡镇为主,建立年出栏1500万只的家禽板块基地。(5)以吴店、七方、新市、平林、兴隆等乡镇为主,建立年出栏70万头的生猪养殖板块基地。(6)以刘升、鹿头、新市、兴隆、王城等乡镇为主,建立年出栏20万只的肉羊板块基地。(7)以华阳河、刘桥、吉河、沙河等大中型水库为主,建立5万亩无公害水产品板块基地。(8)以熊集、环城、兴隆为主建立3万亩的水产精养板块基地。(9)以新市、鹿头、南城、平林等乡镇为主,建立10万亩的精品桃板块基地。(10)以七方、太平、吴店、熊集、琚湾为主建立3万亩烟叶板块基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出发,搞好土地平整工程,规整田块,方便机械化耕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打好基础;从巩固和提高农业基本地位出发,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排灌和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搞好零散村庄整治,对村庄废弃地和腾退宅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复垦还田,改善居住环境,造福农民群众。通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生产效益较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高产农田,形成灌得进、排得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土肥沃的标准化格局。

5、创新体制机制。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一是大力培育农村新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围绕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促进产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土地规范流转的程序和办法,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流转行为。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村为载体,努力推动形成新产业格局、新乡风民俗、新乡村面貌、新管理机制,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襄阳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积极推广兴隆镇用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试点经验,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公司牵头、政府不花钱、靠农民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继续抓好新农村改革试验区工程,以吴店、南城、北城、环城、鹿头、新市沿线为辐射区,全力打造工农业集约发展的特色走廊、交通便捷的经济动脉、乡村旅游的观光亮点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窗口。采取集中投入、社会帮扶的办法,选择一批基础好的村(包括重点革命老区)进行重点培育,优先扶持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实施农民宅基地和住房有偿退出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积极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农村债务化解等工作。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引爆点,坚持以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以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跃上新台阶。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规划布局,强化政策引导,整合物流资源,建设现代化、多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专业化的物流园区,构建以综合物流信息中心为枢纽、主要产业或产品专业物流园区为平台、各种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集多种物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打造四大物流中心园区。一是打造中国百盟光彩物流中心,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二是打造枣阳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三是打造中淦汽车后产业物流园,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四打造福忠现代物流园,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依托湖北省储备物资管理局的品牌效应和我市铁路专用线资源,通过民间资本的进入与国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区域物流中心。 

2、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树立大旅游意识和旅游产业化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分期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全力打造刘秀故里、人文枣阳” 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三线六镇八区。一是枣南旅游线,城区九连墩楚墓陵园风景区皇村遗址白水寺风景区熊河风景区;二是枣北旅游线,城区大仙山通真观雕龙碑风景区新市桃花园前湾古民居黄火青革命故址白竹园寺风景区唐梓山风景区;三是城区旅游线,簧学馆西郊农业园工业园烈士陵园张湾农科园。六镇即吴店、熊集、新市、鹿头、太平、环城等重点旅游镇。八区即白水寺风景区、熊河风景区、白竹园寺风景区、雕龙碑风景区、唐梓山风景区、黄火青革命故址、前湾古民居、大仙山通真观风景区。从而使我市旅游点、线、面相结合,历史人文景观游与自然生态游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帝乡旅游项目。一是兴建雕龙碑炎帝农耕园,利用鹿头雕龙碑古遗址,在园内建造古房基陈列馆、出土实物展示馆、仿古人类生活区、古文化表演(包括皮影戏表演)区等多方位配套景区。二是启动中国(枣阳)东汉文化城建设,将白水寺系列景观引资扩建为东汉文化城。园内兴建可供拍摄影视和戏剧的场景影视城,实现以剧带城,以城带园。三是兴建九连墩战国楚风园。利用九连墩资源,建造楚文物展示区,包括九连墩出土文物陈列馆、车马坑出土展示厅、战国车马仿制景观、战国城池、战国音乐、娱乐表演区、战国饮食文化区,战国农耕区等。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当年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三星级以上酒店要达到5,其中四星级酒店要达到2家,旅行社达到6家;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4,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到1--2家;白水寺风景区、熊河风景区、白竹园寺风景区等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景区。

3、大力发展金融业。坚持把扩大融资规模、加大贷款力度、提高融资效率摆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实现金融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把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加大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贷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加快金融资源整合,健全信贷服务机构,积极发展适应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地方金融机构。合理利用各种信用资源,广泛开展银企合作。鼓励设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贷款担保基金,扶持担保公司做大做强,积极构建与贷款担保机构合作的桥梁;在巩固传统抵押贷款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仓储抵押、企业联保、产业基金担保、专利技术及商标权抵押等模式,扩大贷款;争取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枣阳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构建金融机构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争取2—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外资银行在枣阳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成农村信用社筹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设立1家村镇银行,新增1—2家小额贷款公司。到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3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贷款余额为 15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9%

4、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注重引导和促进住房消费,重点发展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普通商品住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支持品牌房地产企业加快发展,提升房地产业整体水平。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制度,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市、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完善便民、救助、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商业服务和家政服务。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壮大社区服务企业。未来五年,要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为骨干的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下岗职工、转岗干部和复转军人创办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各类咨询、家政服务、五托服务(托老、托幼、托学、托病、托残)、餐饮服务、购物配送、物业管理、医疗保险、职业介绍、代办代理、日常维修等社区服务网点。加快社区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业发展。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社区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体育场馆、公园、体育设施等文体设施作用。加强社会福利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功能。积极发展养老、医疗康复、文体娱乐以及老年人再教育机构,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使社区成为管理社会保障对象和服务社会化的基层单位。

(四)坚持内外贸并举,扩大进出口总量。

 1、以提升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一是建立出口基地,培植出口大户。以枣化公司、金马化工公司、金鹿化工公司、四海道普化工公司为龙头,建立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以万通、丝源、红旗等企业为龙头,建立纺织服装出口基地;以湖北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飞龙摩擦材料公司、福星摩擦材料公司、兴亚摩擦材料公司为龙头,建立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以平林雷山天然食品加工公司、大华峰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二是运用中小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外贸发展资金和招商引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出口基地、出口大户加快发展,并加强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出口中的实际困难。三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多引进出口创汇性的企业。四是迅速提高企业规模,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提高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扩大出口主体、重点鼓励生产企业出口。依托产业优势,鼓励啤酒、汽车零配件、食品、化肥、三聚氰胺、有机硅等优势产品的出口。

2、以巩固传统市场为基础,以开拓欧美、非洲、独联体市场为重点,调整出口市场结构。一是加强与全省外经贸企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将开拓新市场由政府推动变为企业主动,主动灵活地不断扩大使用各种贸易方式,在国外市场上开拓更宽更广的活动空间。二是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想方设法发展更多的海外客户。积极利用参加国际上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等活动的机会,运用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式与国际上一些大财团、跨国公司、综合商社等联系挂钩,了解国际市场,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开拓。三是及时规划、确定开拓计划和目标。深入研究海外市场布局、贸易习惯、贸易环境,进行市场细分;主动调整商品结构,在特色化、专业化、深度开发上下功夫,巩固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份额,深度开发欧美市场,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俄东等新兴市场。 

3、以扩大一般贸易为主,多种贸易方式并举,调整贸易方式结构。在继续努力扩大一般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沿海加工贸易的内移。合理规划布局,把吴店工业园和经济开发区作为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加以扶持,积极促进这些重点区域加工贸易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引导和帮助高科技企业参加各类技术博览会或展销会。大力挖掘、发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技术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民私营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技术创新以及信息等方面服务的社会机构和体系,充分发挥民私营企业灵活机动的特点和创造性,使其成为技术进步、开发技术、开展技术出口贸易的一支生力军。大胆探索服务贸易。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企业素质,降低经营成本。积极开拓服务贸易出口。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把信息咨询、法律、中介服务等领域作为当前扩大服务贸易出口重点开拓的领域。

(五)坚持科教强市战略,强化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支撑作用。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把增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首位,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同企业改组、改制相结合,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科技成果。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横向科技协作联合,积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中试基地等科研生产联合体,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等各种科技经济联合体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本市及外地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领办镇村企业、各类园区,培育和创建一批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搞好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专利申请、技术合同仲裁等社会化技术服务,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基本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进步新体制。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队伍能力与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使我市人才资源开发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着重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教育、卫生、道路桥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引进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引进领办创办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实体和科技实体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有融资投资能力并愿意来枣阳投资和持有重要专利的海内外人才。三是乡镇办事处以上中青年党政领导人才。重点跟踪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副科级以上党政人才,进一步优化党政领导人才结构。高技能实用人才。围绕我市工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校作用,重点培养一批机构加工、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模具量具制造、特种技术焊接、农产品加工等专业的高技能紧缺人才。支柱产业紧缺人才。围绕汽车及零配件、纺织、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研发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现代服务人才。围绕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培养和引进金融、信息、贸易、法律、社会中介服务、旅游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紧紧围绕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乡村科技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3、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整合全社会资源,深入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科学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妇女、科技示范户等的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橱窗及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活动;重点在各镇开展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活质量。

(六)努力建设中等规模现代田园风光城市,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建设中等规模现代田园风光城市的发展定位,优化城乡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加速城乡融合,着力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建设小城镇,形成一主(中心城区)、两翼(吴店、兴隆)、多极(建制镇、中心集镇)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完善功能,加速中心城市发展。坚持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彰显特色与提升功能相结合,高起点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围绕优化东城新区功能,改善老城区环境,突出发展城南工业园区,加大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力度,加强城市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城市亮化上台阶、上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服务力。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

2、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坚持用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小城镇,促进农村要素向城镇积聚的同时,引导生产要素特别是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引导城镇向城市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面貌的改变。按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以点串线、重点突破的原则,分类型、分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在规划期末,把吴店、太平建成南北向经济走廊上的重镇,把兴隆、七方建成东西向经济走廊上的重镇,逐步把吴店、兴隆发展成为小城市;把其他镇建成小型工业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类商贸业的集聚地,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服务节点。

3、完善城市设施,打造城镇亮点。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建筑与历史遗迹的有机结合,有选择性地在中兴路、人民路、寺沙路、沿河路、尽水广场等进城口和城市中心脊梁地带,兴建一批文化底蕴深厚、体现城市特色的雕塑艺术品;在中兴路主干道和沿河风光带实行美化工程。加快旧城改造,重点搞好护城河、冷水沟、原烟厂厂区、水电通讯管网区域改造及城区过街天桥布点架设;加快新区开发,重点搞好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兴路两侧延伸开发;加快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对城区道路刷黑,加大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力度;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成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区管道燃气扩建、水厂扩容建设四大工程。加快生态园林建设,新建城市广场,搞好城区街道和各单位绿化改造,大力推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家园达标创建活动。强制管线入地工程建设,对新建的强、弱电管线均采取一次性入地埋设,对旧城区的架空管线全部入地埋设到位。

4、加快以水、电、路为核心的三网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供水设施建设。一是寻求新的城市供水水源。东郊水库位于城区东5公里处,水面面积7.2平方公里,而且有华阳河水库作为补充水源,是最理想的供水水源地。同时,将城区沙河上游的石梯、沙河、吉河等水库建成联网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供水水源保障问题。二是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新铺设主管道至环城工业园给水管道,新建霍庄工业园给水管道,铺设吴店工业园给水管道等。三是筹建三水厂。计划选址在沙河以南城东岗地,采用东郊水库水源,水厂设计规模6万立方米/天。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打破行业分割,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对接,以公路、站场、铁路等枢纽为平台,以旅客联程运输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重点,推进综合运输一体化。公路建设重点打造 “14,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由村到市区公路通行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以城区为中心连接二条高速(汉十、麻竹)、四条国省干线的高等级公路网,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周边县市的骨架公路网,以市区为中心,市到镇、镇到村的辐射公路网,以市通镇公路为骨架,纵贯东西南北的循环公路网;国省道全面提档升级达到一级公路通行标准,农村公路实现县道达到二级公路通行标准,乡道达到三级通行标准,基本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

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在南城工业区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2X31.5MVA;新建220KV西郊变电站至工业区及T接东大线枣阳分支线110KV输电线路;将中心城区韩岗220KV变电站向东迁至东环二路以东,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在北城北郊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2X31.5MVA;新架韩岗220KV变电站至北郊变电站110KV输电线路,增加110KV间隔一个;新架孙岗110KV变电站至北郊变电站110KV输电线路,增加110KV间隔两个;新建220KV西郊变电站至110KV舂阳变电站110KV输电线路,增加110KV间隔一个。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解决水资源短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为重点,着力抓好全市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推广运用等项目建设,基本解决全市农业水利死角和水资源短缺。加大投入,建设城区沙河堤防工程,增设沙河拦蓄水利工程,提高城区的防洪标准,消除危害。到2015年,所有病险水库全部得到除险加固,城区沙河、冷水沟、猫子冲、城壕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沙河、滚河等重点中小河流得到综合治理,提升全市防洪减灾能力。力争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遏制水土流失,改善重点水域的水功能状况,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⑤加快城市燃气发展。大力发展天然气,坚持管道供气为主,瓶装气为辅。按照规范管理、总量控制、合理配置、市场运作、做大做强的思路,使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集约化,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储配站带供应站点的网络结构。

    ⑥加快城市绿化步伐。2011年,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一处,面积8000多平米。建设配套道路绿化二条。2012年,建设综合性公园一处,面积3万平米。配套建设街头游园4处,面积达1万平米。2013年,建设森林公园一处,面积达2万平米。建设湿地公园一处,面积达4万平米。2014年,新增各类绿地4万平米。2015年,新增各类绿地5万平米。

加快电讯通讯设施建设。制定广播、电视、通讯等各种管线建设规划,做到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坚持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并重,全方位实现农村收视率全面覆盖;加快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合一,努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全市网络覆盖率,

(七)坚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1、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不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基础上,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集团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民办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努力实现全市教育发展的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和信息化。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100%。每个镇(办、区)至少办1所规范公立幼儿园。全市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3所,每个镇(办、区)创建不少于1所襄樊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特殊教育。统筹使用十一五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培养模式,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新课改,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1所年招生4000人以上、基础设施完善、实习实训基地配套、教育教学先进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筹办1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填补全市高等教育的空白。积极向上争取,将我市纳入全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试验(县)市。成人教育。每个镇(办、区)建成1所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我市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加工、化工等支柱产业培养充足的适用技能型人才。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学校综合督导检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引导民办学校向规模、质量、效益方向发展。根据城市人口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城区积极筹建7所学校,扩建1所学校。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人本服务理念,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继续解决好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就业问题的同时,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要求和公平就业的权利。

3、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吸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稳定和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确保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及时做好关闭破产企业新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切实做到即征即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顺应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梯次合理、满足不同需要的养老服务基地,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切实做到老有所养。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医疗保障。努力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推开。积极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格局,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信息平台、服务模式、经办程序的统一。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渠道。积极推进廉租房、经济实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切实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

4、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高水平规划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行政服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格调和谐、功能完善、美观实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系列群众文化,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保护或修复,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健全文化网络,支持图书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市级体育馆,扶持发展各种休闲、健身运动中心,将市级体育馆规划建设成集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消费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具有枣阳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加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市档案馆等档案软硬件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重视史志鉴研究开发工作,全面提升史志鉴研究开发利用水平。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5、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实施基层医疗单位改革为核心,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免费救治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免费救治病种。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加强医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成鄂西北一流的医疗服务中心;健全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以市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使广大群众享有质量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发展老龄事业,重视关心老龄人群。发展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水平,为其平等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6、切实加强公共安全。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城市紧急应对能力。继续坚持依法治市,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权威。制定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建设法制枣阳。加大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诚信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枣阳。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切实做好消防等安全工作,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建立和完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重大事故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加强救灾物资和设备储备,建立完善的灾害处理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化灾害救助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整合270国家物资储备资源,建设襄阳市应急物资储备枣阳区域中心库,加大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和信息储备,夯实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基础。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源头治理和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搞好国防动员工作,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做好人防工作,加强人防工程和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

7、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水、土地等重要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建立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推广等保障机制,更新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完善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和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荒地、坡地、滩涂等进行开发建设;推广应用标准厂房,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打击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支持我市企业到省外、国外开发资源。提倡绿色消费、循环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在项目立项、土地、环评、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构建财政激励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的转变。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积极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矿产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

三是建设低碳城市。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和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推进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能源利用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太阳能、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建立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体系,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能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发展绿色建筑,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利用市场手段探索碳定价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理念,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鼓励推广节能工艺、技术、设备。突出抓好耗能大户、国控排污企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节能减排的预警机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约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节能技术,实行强制性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增强企业环境保护内在压力。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以三河(沙河、滚河、熊河)为重点的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水质稳定保持在类,重要水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构建枣阳及鄂北防护林体系,全力打造汉十高速一江两山绿色通道,加快白竹园寺、青峰岭两个自然保护区和熊河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天然林、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促进生态修复。

四、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项目支撑,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用新上高技术项目、发展新兴产业项目来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优先保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大的重大项目建设。认真策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大力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双百工程和新上单体项目投资过亿元、重点企业年产值过亿元双亿工程,全力引进一批具有支撑性、标志性、带动性的战略企业。

(二)创新服务方式,营造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一年一议、一年一评等方式促进项目优化升级,重点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以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培育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环境,重点为企业提供证照换发、年检年审等服务。构筑覆盖全市的社会安全预警网络和应急反应体系,对涉企三乱行为有报必查、有查必果,严厉查处涉企案件,坚决打击地痞地霸,对强行参工参运、索拿卡要、阻工闹事、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的从重、从快处理,对突发性事件,随发生、随排查、随调处、随上报,为客商投资、企业经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重视第二产业的引领和支撑,加快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提档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建设,把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板块,促使更多的企业进入技术链高端领域,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技术等新兴高新技术行业。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出台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宏观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战略引导、平衡协调、政策规范职能,改变政府微观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对于取消审批后还需通过其他方式监管的事项,制定并落实后续监管措施和办法,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二是建立符合县情的公共服务模式。在公共服务支出中以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为主;在公共服务消费方面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服务总体水平上,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平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三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加强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开放公共服务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社会组织和企业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建立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落实好家电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保险覆盖面,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政策,扩大居民在汽车、家电、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的消费规模,发展文教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服务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

(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枣阳。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社会犯罪和各种邪恶势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积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种群发性事件,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推进诚信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枣阳活动,强化全民诚信意识;加快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建设,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诚信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培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